腦性癱瘓是指自母體受孕開始至嬰兒期腦發育階段非進行性腦損傷和腦部發育缺陷所導致的綜合征,是導致兒童肢體殘疾的最常見原因,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常伴有智能低下、語言障礙、聽視覺障礙、癲癇、行為及情緒異常等。目前,我國腦癱發病率2‰-4‰,腦癱已成為繼脊髓灰質炎基本控制后造成兒童肢體殘廢的主要疾病之一,給家庭、社會帶來極大的負擔。腦癱的治療一直是醫學界的一個難題,腦癱患兒的治療多為綜合康復治療。目前腦癱的治療方法存在各自的局限,因此很多學者都在尋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新技術。
每次訓練時間不可過長,一般訓練一會就要讓孩子休息適當時間。如此堅持鍛煉的時間長了,孩子的體質就會慢慢好起來。

對這樣的患兒,家長千萬不要急于求成。至于對合并有癲癇及其它疾病的患兒,家長除要注意上述問題之外,在康復訓練的同時,還要對癥治療,先把癲癇控制住,不可顧此失彼。
今天給大家分享痙攣型腦癱的康復訓練方法,可以參考學習下。
一、痙攣型的訓練方法
痙攣型腦癱為常見類型,占所有腦癱類型的60%-70%,語言發育遲緩及運動功能障礙是痙攣性腦癱患兒中常見的臨床癥狀,研究表明rTMS結合常規康復療法可以顯著提高痙攣型腦癱患兒的粗大運動功能。
1.患兒仰臥位,采用牽拉手法被動屈曲患兒雙腿,做髖關節屈伸動作:采用搖髖法、分髖法對內收肌群進行牽伸,降低張力,保持片刻(這一點很重要),反復操作。2.采用直腿加壓坐位訓練,固定雙下肢外展位約60°(如果內收肌張力高還可以擴大到75度,但切忌度數不可過大,正常人股角也就150--160度,小月齡兒童更小),以牽拉痙攣的肌肉,降低肌張力,此為靜態訓練。3.重錘式髖關節訓練椅,將患兒雙下肢做外展—內收—外展的訓練,在運動的同時達到牽拉肌肉,活動髖關節的目的,此為動態訓練。4.“騎馬”訓練,(用滾桶、木馬、木椅等均可)牽拉痙攣的肌肉,降低張力,恢復功能。5.“爬高”及“爬行”訓練,(采用蛙式即雙腿盡量外邁)。
6.患兒扶杠側行,以其主動運動逐漸緩解痙攣,擴大關節活動范圍,達到下肢分合動作的熟練和矯正剪刀步態的目的。
7. 患兒休息時雙腿間放一枕頭或其它柔軟的物體,雙腳尖盡量朝向外側,鼓勵患兒雙腿分開。
1.采用仰臥、俯臥位壓膝整足法,或直腿抬高的方法,牽拉攣縮的肌腱,緩解痙攣的肌肉。2.站立彎腰拾物訓練,牽拉痙攣的國繩肌群,緩解張力,同時增強腰肌力量。3.弓箭步下壓,膝關節伸展,股四頭肌訓練椅的應用,提高股四頭肌肌力,拮抗痙攣的腘繩肌群,提高膝關節自主控制能力。4.雙杠一階梯及站立挺膝訓練,提高膝關節自主屈伸的能力,協調四肢運動功能的作用。5.功率車,學步車訓練,提高下肢主動運動的功能,增大關節運動范圍。(2)負重情況下,膝關節控制能力較差,表現為膝關節本體感覺消失,關節周圍韌帶松弛,股四頭肌及腘繩肌肌力較弱或不呈正常比值收縮;(3)底屈肌攣縮或肌張力較高時也可導致膝關節過度伸展。腦癱患兒膝反張的主因是肌張力不全。2.膝關節屈伸,足背屈的訓練,提高伸肌力量,協調拮抗肌張力。3.爬行訓練,膝關節屈曲位,有利于糾正反張,同時增加膝關節運動的控制能力,協調其運動功能。4.提高國繩肌肌力降低伸肌張力,協調關節屈伸功能。5.上、下階梯訓練,對于糾正膝反張及協調步態有較大的作用。矯正“膝反張”,主要的控制下肢伸肌運動,一般輕癥以運動訓練矯正,方法如下:患手膝跪位支撐在床墊上,患側膝關節做屈伸訓練,為配合協調運動,兩膝交替屈伸進行訓練,隨著癥狀的好轉,變為仰臥位或站立位進行,嚴重者下肢矯正或手術矯正。
1.自我牽拉法—患兒面對墻壁站立,然后緩慢前趴,直到跟腱處感覺牽拉為止,還可把雙腳尖轉向外側(似卓別林)做相同的動作。2.足背屈肌肌力訓練和坐式踝關節訓練椅,拮抗痙攣的小腿肌,增大踝關節活動范圍,糾正畸形。3.仰臥,俯臥位壓膝整足法,牽踝,搖踝法,達到糾正畸形的目的。內、外翻扳的應用。4. 上、下臺階和跑步車訓練,在運動中牽伸痙攣的肌肉,加大活動范圍,恢復功能,協調步態。
(1)屈曲位,患兒仰臥,術者一手握前臂,沿身體中線慢慢上舉,接近耳朵為止,反復操作。(2)內收位,仰臥位或坐位,一手握上臂,另一手握前臂,沿水平方向移至90°時(外展),手心朝上方再繼續上移,直至耳根部,反復操作。(3)內旋位,坐或仰臥位,術者一手按肩,另一手握其腕部將肘關節屈曲后,做外旋下壓動作,反復操作。(4)上肢負重訓練,啞鈴操,棒操,拉沙袋訓練,增加上肢肌力,擴大關節活動范圍,恢復運動功能。(5)舉臂摸肩(彎肱撥刀),叉腰挺胸(雛鳥習飛)訓練。(3) 屈伸時關節(采荷挎籃),展肩屈肘(力撥千鈞),肩肘屈伸(白猿獻果),雙手上舉(舉火燒天)。 (1)被動腕手操:術者雙手并列于腕關節下端,兩拇指并列于腕背側,指端朝向前臂,另四指托于手掌,將患兒手腕做屈、伸、抖、牽等手法,然后從指根到指端,用捻法和牽指法交替操作,最后用捋法在批端收尾,反復操作。(2)手掌抓握,雙手互握,手心向上抓握。(金龍探爪)(3)撓側抓握(握筆)訓練,拇食指指尖捏法(扣子,黃豆,綠豆,拿湯勺,拿鑰匙開門等)。(4)腕關節伸展(背屈),屈曲(掌屈),手指外展、內收的訓練(五指分開,合攏動作)。拇指內收、外展、伸直訓練,拇指屈曲,對掌,對指訓練,雙手交叉訓練。手功能訓練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粗大到精細的過程。 TMS以其安全、有效的特點,為治療腦性癱瘓,改善其功能提供了一種新途徑。《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2015):第六部分》中A級推薦經顱磁刺激治療小兒腦癱,指出“經顱磁刺激技術作為腦癱患兒康復治療的一項輔助治療手段,其有效性已被證實。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重復經顱磁刺激 (rTMS) 作為一種神經調控技術,由于其具有無創無痛、操作簡便、易于接受、安全有效等優點,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兒童神經損傷康復領域,并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磁場強度和安全性: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磁療產品注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中規定申報產品磁場強度超過200mT還應關注其作用于人體的安全性。
經顱電磁康復治療儀的經顱磁刺激治療是國內唯一中高磁場治療,磁場強度為150mT,頻率是 0.5-50HZ,屬于國家藥監安全范圍內低頻中等強度磁刺激,不誘發癲癇,安全、效果好。
康復治療想要達到最好的康復效果,最重要在于信心,科學康復訓練并持之以恒。
